專家雙休制度很難被改變 雙休制度的意義是什么?
專家:雙休制度很難被改變,雙休制度的意義是什么?據了解,近日,全國人大代表魏琴接受采訪時表示,建議每周實行單休日,對此有專家做出回應,具體詳情請看正文。
今天
#專家稱雙休制度很難被改變#
沖上熱搜第一
全國人大代表魏琴接受采訪時表示
建議每周實行單休日
每月末連休5天
這樣一來大家每月都有一個
5天休息的小長假
這樣調整之后
既沒有增加國家法定節假日
也沒有減少全年工作上班的時間
全國政協委員熊水龍擬提交提案
建議適時調整“雙休日”
試點開展周休日實行“隔周三休”的制度
即首周休息一天
次周休息三天
對于上述兩份建議
中國人民大學王琪延表示
這兩個建議在現實當中很難行得通
目前
我國法定節假日為11天
算上周末休息日
每年非工作日總計在115天左右
占比超31%
王琪延指出
這個休假時間安排符合
國內的勞動效率以及人們的實際需要
對于如何調整完善休假制度
他提出了幾點構想
落實和靈活執行勞動者的帶薪休假
讓勞動者可以自主調節假期
適當延長小長假
避免調休造成的疲勞感
由國企、發達地區
試點“做四休三”的周休制度
根據不同地區、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推廣
王琪延強調
國家休假制度是一個完整體系
改革要通盤考慮
現在職場“雙休日”是一個重要的指標。相對于每月來回騰挪的調休,每周固定的休息兩天更顯得彌足珍貴,很多人寧愿選擇較低的工資待遇,也要保證自己的雙休。究其原因,很大程度上在于周期性的假日能讓我們更好的成長和進步。畢竟上升的階梯效率再高,倘若沒有樓梯拐角處的休息平臺,攀爬很快就會讓身體吃不消。
假日休息就如同充電,讓我們在度過緊張的五天之后,補充軍備、蓄勢待發。休息的作用除了可以補覺,放松勞累的身體,更進一步,還可以把生活的重心移出工作的圈子,更好的關注當下的自己、關照當下的家庭、關心現實的真實世界。
上學的時候,每逢放假之初總喜歡晚走一會兒,每逢開學之前又總喜歡早到幾個小時。晚走和早到不是為了多看書、學習,而是簡簡單單地走一走、看一看,平時宿舍、教室和食堂三點一線,沒有時間領略的校園風光,此刻顯得安靜、怡人。最喜歡坐在體育場的看臺最高處,吹著風靜靜地坐著,看人、看路、看車、看樓。那時想的最多的,今后的自己會成為怎樣的人,此刻的我在這里,未來的我又會在哪里。閑暇中能獲得一種超脫平日里“學習”的視角,再熟悉的東西,也能突然多上許多柔和的線條,少了幾分棱角和冰冷。
如今上班了,沒有了學生時代放假和開學的時間節點,但周六日與工作日的切換,卻依然能給忙碌的我們一種超脫“工作”的視角。讓我們不再糾結于工作中機械化的模式,不再沉溺于周期性的工作節奏,不再忙碌的“兩點一線”。可以走出去看一看因忙碌從來沒有欣賞過的路燈,可以走出去聞一聞路邊早已盛開卻時常被忽略的花草,可以蛻去緊張而不能自主的外衣,和家人一同享受閑暇。
雙休日就是這樣一個拐角的平臺,讓我們走出去回望過去、關注當下、關心現實的你、我和他(她),讓我們走出單一的環境,找回人性的溫存。
除此之外,長久的單一環境容易讓人在封閉的系統內迷失自己,不自知的變成了工作的機械,時間久了,感情淡化、目光受限、視野迷茫。不停的忙碌,會讓人覺得自己就是局部的“山峰”,四周一看唯我獨尊。我們需要周期性的“走出去”換一個視角,甚至改變一種環境重新認識自己,走出僵化的思維定勢。
上世紀70年代尼克松訪華,美國媒體提議做現場全程直播,當時僵化的思維困擾著國人,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直播,就答應了請求。于是在尼克松到來之前,運輸直播設備的飛機先行抵達,美方工作人員現場安裝衛星天線,把全套設備快速搭建了起來,現場的***總理當時看的發呆,深深的感受到了發展現代化的緊迫性。
1978年,***訪問日本,當他乘坐日本新干線看到兩邊漂亮的農舍和牧場,看到了欣欣向榮的現代化的城市時,他下定決心,不論多難都要排除一切阻力,推行改革開放,實現現代化。
大多數人沒有決策國家政策的機會和能力,但是利用“雙休日”換一種心境,換一個視角,走出去,重新看待自己,看待那些我們以為很熟悉的事物,走出思維的“困境”,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。
“雙休”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概念,更是我們心靈成長過程中難以或缺的節點,休息不僅僅是肉體的放松,更是精神世界的滋養。走出去,看一看,換種思維、變種角度,收獲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動。